科研人员泄密成顽疾 企业安全对应策略视点
来源:狼烟科技 新闻类型:防泄密系统 日期:2014-10-13 浏览:1318次[小中大]
无论是政府、院校还是企业或行业权威机构,科研人员都是行业单位中最举足轻重的中坚力量,而作为这些最能接触到关键领域先进技术、创新成果和具有相当保密级别核心信息的科研人员,他们往往又是许多涉密泄密大要案中的主体,其危害和所造成的实际损失更是让全社会触目惊心!
事实上随着我国近年来科研人员泄密事件发案率的逐年上升,科研人员这一特殊群体早已经成为当前网络安全领域所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从科研人员泄密的性质上看,科研人员泄密往往与渎职犯罪紧密相连,一旦泄密事件发生后,涉密单位除了需要直接面对泄密行为所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包括政治形象的损毁、行业核心竞争力的丧失等,而且由于涉及渎职犯罪,单位也有可能永久性失去相应的科技研发人才,特别对于那些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来说,由于泄密而致使关键技术、创新成果或是行业竞争底牌的丧失,同时又失去在行业竞争中占据主导力量的科技研发人才,那么企业也就真的是一无所有了。
从科研人员泄密的动机看,科研人员既大量存在因经济利益、朋友交往驱使而主观故意泄密,也有因为自身保密意识淡薄而造成既成事实的被动泄密。这里仅以北京西城检察院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为例:2008年至2010年间,西城检察院共立案侦查泄密类渎职犯罪案件13件,泄密案件7件,其中,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案5件,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案2件,而在这些泄密类渎职犯罪案件中,湖北省某市人事局一名干部与人合谋,利用提取国家一级建造师考试试卷的职务便利,私拆试卷复印后以100万元的价钱卖给不法分子,从而创下了一张试卷获利百万的惊天大案!而同样对于身为中科院某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的董某,可能仅仅出于个人的习惯,他多次违反保密规定在个人计算机上存储、处理涉密信息并连接互联网,结果被境外间谍情报机构植入特种木马后受到远程控制,对方从该计算机内窃取文件资料3161份,其中机密级国家秘密8份,秘密级国家秘密15份。
其实无论是人事局干部的主观故意泄密还是董某由于无知和大意造成的被动泄密,在许多安全专家看来,这些通过相应的技术防范手段和软硬件同步配套升级的安全防御措施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为只要合理阻断涉密文档泄密途中的传播路径即可彻底防止泄密,这也是目前安全行业最根本和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
科研人员本身就是最宝贵的一种社会资源,他们的学识和智慧正在快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但是他们作为网络安全攻击和境内外间谍组织、情报机构重点攻关的对象,科研人员除了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网络化安全防范技能与拒腐防变的职业责任感外,关键部门和企业通过对“昆明狼烟防泄密软件”这样的专业电子文档保护工具的部署,既可以保护核心机密,又可以将科研人员所需要面对的多重泄密风险降低到最低。